【健康科普】毒蘑菇!别碰、别采、别吃、别好奇!
2025-04-15 16:38:0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童市镇人民政府 | 编辑:曾雨柔 | 作者:晏昭鑫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253
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,气温逐渐回升,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,然而,此时也进入了误食野生蘑菇、中毒事件的高发期。

为预防野生蘑菇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,今天,就让我们带大家了解一下有毒野生菌的种类、外观及误食后的正确科学处理办法吧!



PART 01
常见的野生蘑菇、有毒野生菌种类
 白毒伞 

识别要点:

菌盖白色,光滑,边缘有时会有轻微裂纹。菌柄基部膨大,像个小灯泡。菌环位于菌柄上部,像个小裙子。

 灰花纹鹅膏

识别要点:

菌盖灰色,表面有放射状花纹。菌柄细长,基部膨大。菌环位于菌柄上部,像个小裙子。


 亚稀褶黑菇 

识别要点:

菌盖灰黑色,表面光滑。菌褶稀疏,颜色较深。菌柄细长,基部膨大。

 毒蝇鹅膏

识别要点:

菌盖红色,上面有白色斑点。菌柄白色,基部膨大。菌环位于菌柄上部,像个小裙子。


 黄盖鹅膏 

识别要点:

菌盖黄色,表面光滑。菌柄细长,基部膨大。菌环位于菌柄上部,像个小裙子。

 大青褶伞(有毒)

识别要点:

大青褶伞中等大小至大型,菌盖被褐色鳞片,菌褶成熟后铅绿色,菌柄上部有一类似戒指的菌环。

 日本红菇(有毒) 

识别要点:

白蘑菇,小短腿,盖下凹,褶密排。

 褐云斑鹅膏(剧毒)

识别要点:

与剧毒的肝损害型鹅膏类似,头上带帽(菌盖),腰间系裙(菌环),脚上穿靴(菌托)。

 裂皮鹅膏(剧毒) 

识别要点:

纯白色,与剧毒的肝损害型鹅膏类似,头上带帽(菌盖),腰间系裙(菌环),脚上穿靴(菌托)。

 亚稀褶红菇(剧毒)

识别要点:

子实体中等至大型,成熟后中部下凹呈漏斗状,菌盖表面浅灰色至煤灰黑色,成熟后常向上反卷,边缘无条棱。菌肉白色,受伤后易变红色而不再变黑色,菌褶白色,稍密至稍稀疏,不等长,脆而易碎,直生。菌柄粗短,浅灰色,内部松软。

科普内容及图片来源于“湖南省需要关注的毒蘑菇宣传海报”与“湖南省常见毒蘑菇中毒防治手册(第三版)”。



PART 02
蘑菇中毒五大误区

 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?

致命的白毒伞虽然长相纯洁朴实,却有剧毒;而鸡油菌、褶孔牛肝菌、大红菌等,却是美貌与安全并存的食用菌。

 长在潮湿处、粪便上的蘑菇有毒?

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、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,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“阴暗潮湿”的地方,环境的“脏乱”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。

 虫蚁不食毒蘑菇,有虫蚁的蘑菇无毒?

一些对虫蚁、果蝇无害的蘑菇,却对人有致命伤害,例如,一些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很容易长虫长蛆。

 只有与银器、大蒜、生姜同煮变黑的蘑菇才有毒?

银器验毒的原理只适用于含有硫或硫化物的毒物,而毒蘑菇不一定会让银器变黑,大蒜、生姜等验毒也没有科学依据。


 有分泌物、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?

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有汁液分泌,颜色也会发生变化,如多汁乳菇,但它不仅没毒,还是美味食用菌。



PART 03
野生菌类中毒临床表现

 急性肝损害型

(造成中毒死亡的最主要类型)

一般餐后6~12小时发病,早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,多数患者逐渐好转,出现1~2天的“假愈期”,之后出现急性肝损害,表现为黄疸、肝区疼痛等,部分患者伴有心律失常、肾损伤等,严重者会因急性肝衰竭引起多器官损害,5天左右死亡。

 急性肾衰竭型

餐后6~12小时发病,与急性肝损害型一样,具有6~12小时的潜伏期,之后出现消化道症状,接着出现肾功能损害,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,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,严重者导致肾衰竭。

 肠胃炎型

(临床最常见)

餐后10分钟~2小时发病,少数患者可达6小时,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全身无力,多在1~3天好转,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及腹泻,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,甚至休克。

 溶血型

餐后30分钟~3小时内发病,早期出现消化道症状,随后大量红细胞被破坏,出现腰部酸痛、贫血、黄疸、急性肾损害等症状,严重者可出现肾衰竭甚至死亡。

 神经精神型

餐后15分钟~2小时内发病,除消化道症状外,会出现瞳孔缩小、多汗、流涎、兴奋、视物模糊、幻觉等,严重者会出现视觉畸变,如看见小人,以及狂躁、沮丧、焦虑、被害妄想等,一般预后良好,多在4~24小时内恢复。

 横纹肌溶解型

餐后15分钟~2小时内发病,开始表现消化道症状并有乏力感,24小时后出现全身乏力,肌肉痉挛性疼痛,胸闷、呼吸困难、血尿,出现酱油色尿液,升华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,严重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。

 光敏性皮炎型

餐后1~2天发病,暴露皮肤见光后出现红、肿、瘙痒、灼痛等,严重者可出现疱疹,少数患者伴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乏力、呼吸困难等。



PART 04
不小心食用中毒了,该怎么办?

1.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前往医院治疗。

2.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、导泻(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,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,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,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)。

3.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,补充体液,防止反复呕吐导致脱水、休克。

4.已昏迷的患者,不要强行灌水,以防止窒息,并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。

5.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。

6.对于具有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需及时送至大医院进行治疗。


END


责编:曾雨柔

来源:童市镇人民政府

  下载APP